蕺菜(拉丁學名:Houttuynia cordata),又名魚腥草、折耳根、臭草等,為三白草科(Saururaceae)蕺菜屬多年生草本植物,是蕺菜屬僅存的物種。魚腥草主要分布于歐洲、北美洲和亞洲東部及東南部,中國的西南、中南地區(qū)是最主要的分布區(qū),且多野生于草叢、林下、屋前后、溝邊及背陽山地中。魚腥草株高一般20~40厘米,具有根莖,地上莖直立,有時呈紫紅色,地下莖呈白色。葉片呈卵形或心形,常帶紫色?;ㄐ蛩霠?,有4片白色花瓣狀苞片,雄蕊3個。其果近球形,成熟后頂端開裂,內含多顆種子。由于自然條件下魚腥草的種子萌發(fā)率較低,人工栽培通常采用根莖繁殖、分株繁殖和扦插繁殖等無性繁殖方法。 作為重要的傳統(tǒng)食藥同源中藥,魚腥草味辛,性微寒,歸肺經。民間常將其用于痰熱喘咳等疾病的治療。
作為傳統(tǒng)的中草藥和中藥茶飲,魚腥草具有悠久的歷史。最早能查到的記載在著作《履嶄巖本草》里,《名醫(yī)別錄》將其稱為寥蕺,《吳越春秋》將其稱為岑草,《救急易方》將其稱為紫蕺,它的藥用歷史距今已有2000多年。
魚腥草多野生于草叢、田埂及背陰山坡中。其喜溫暖濕潤氣候,生長適溫為15~25°C,地下根莖部分比較耐寒,因此冬季霜凍后地上部分枯萎,地下莖仍能安全越冬。魚腥草在肥沃濕潤且空氣充足的土壤條件下生長較好,同時也能耐受瘠薄的土地,因此適宜華北、西北及長江以南各地栽種。